比雷埃夫斯港的复活,是一曲献给To B世界的史诗。
十年前,它不过是爱琴海岸边锈迹斑斑的弃子;十年后,它吞吐万箱,成为地中海最澎湃的脉搏。
中远集团用不到十年,将颓垣败瓦改写为黄金水道,其手法恰似一位高明的赋能大师,而非简单的“软件供应商”。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——suo.run——我们反复咀嚼这段传奇,只为回答一个终极命题:To B企业究竟该如何优雅地赋能客户,而非粗暴地贩卖焦虑?

一、技术:让钢铁开口说话
中远最先做的,不是兜售PPT,而是让桥吊重新发出轰鸣。
黄色老吊机被蓝色巨兽取代,臂展72米、升高54米,可驯服26列宽度的海上巨鲸。
装卸效率从每小时15箱跃升至27箱,提箱等待从半日压缩至十分钟。
技术在此并非冰冷的参数,而是可感知的“时间红利”。
当每一分钟都能折算成客户的真金白银,技术才配称“赋能”。
二、流量:把港口变成磁场
金融危机后的希腊百业凋敝,比港一度空荡如死城。
中远并未坐等市场回暖,而是直接把自家船队泊进港湾,将港口嵌入集团全球航线的心脏。
随后,邮轮、渡轮、汽车码头、物流仓储、船舶维修依次落位,一座单一中转港被拓展为六维服务枢纽。
流量不是广告买来的吆喝,而是让客户看见“我的货在你这里能更快、更省、更多元地抵达世界”。
一句话:把港口做成磁场,船只与商机才会自东向西奔涌而来。

三、协同:让港口长出铁路
比港真正的魔法,发生在2014年。
中远携手塞尔维亚、匈牙利、马其顿,打通“中欧陆海快线”,海铁联运让远东至中东欧的货运时间从60天骤减至15天。
港口不再只是港口,而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在欧洲的玄关。
协同的精髓在于:把客户的成功嵌进更大的生态,再让生态反哺客户。
至此,技术、流量、协同三位一体,比港完成了从“被拯救者”到“拯救者”的华丽转身。
四、赋能阶梯:为何多数To B止步第一层
我们画过一张“赋能阶梯”:
顶层是协同,中层是流量,底层是技术。
遗憾的是,今日多数To B企业仍蜷缩在底层,甚至把半成品包装成MVP就敢叫卖。
他们迷恋“功能列表”,却不愿倾听“时间成本”;
他们急于向投资人描绘星辰大海,却无暇陪客户熬过黎明前的黑暗;
他们习惯在客户增长失速时抽身离场,把失败归咎于“客户没有远见”。
于是,轮回开始:换行业、换客户、换故事,资本与信任一并枯竭。
五、回到比港:To B应有的尊严
比港故事告诉我们:
1. 先做减法,再做乘法——先帮客户省下每一分钟,再帮他赚回每一分钱。
2. 把方案写进客户的资产负债表,而非市场部KPI。
3. 与客户共建一条“无法被替代”的护城河,而非卖一把“随时可被替换”的螺丝刀。
在suo.run,我们把这套心法提炼为“三问”:
技术能否让客户的时间颗粒度更细?
流量能否让客户的商业半径更大?
协同能否让客户的价值网络更牢?
若三问皆得肯定,我们才敢把“赋能”二字说出口。
比雷埃夫斯港的汽笛仍在爱琴海上回荡,它提醒所有To B从业者:
真正的赋能,不是把客户推上风口,而是陪他穿越风暴;
不是贩卖一把梯子,而是亲手为他筑造一座灯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