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把视频号当成产品来运营:一份写给30+职场人的优雅指南》
作者:柿子姐|suo.run「快缩短网址」首席产品官
一、为什么是我,为什么是视频号
2026 年 4 月,我在阳台浇花,顺手点开一条朋友圈——“视频号,是微信留给表达者的最后一张船票。”
那一刻,我 31 岁,产品经理生涯第 9 年,卡在「高不成、低不就」的缝隙里。简历上堆满项目,却找不到一个能代表“我是谁”的符号。于是,我把阳台当作直播间,把九年经验拆成 60 秒的短句,录下第一条视频。
没有滤镜、没有脚本,甚至没想好定位,只想回答一个问题:如果明天离开职场,我还有什么能带走?
答案意外地简单——表达本身。

二、把视频号当作“动态名片”
8 月 30 日,苏州。第一次视频号创作者大会,我见到了只在评论区互道“早”的网友。线下初见,却像旧友重逢。
那天我意识到:视频号不是另一个内容分发渠道,而是一张“活的履历”。
• 它链接着公众号、小程序、企业微信,把公域流量沉淀为私域资产;
• 它允许观众在 15 秒内决定是否“加你好友”,比任何面试都高效;
• 它让品牌、产品、个人 IP 共用同一套微信生态语法,完成从认知到交易的闭环。
一句话:视频号是微信的“末班车”,也是产品经理的“试验田”。
三、两种商业模型,一种底层逻辑
媒体模型:以广告为终点,追求播放量;
产品模型:以交易为终点,追求复购率。
在搜狐、汽车之家,我熟悉前者;而视频号,让我第一次把后者跑通。
案例 1:雷军 8 月演讲,官方视频号直播 600 万人在线,朋友圈刷屏的不是“广告”,而是金句海报——品宣即内容。
案例 2:云南昭通老农直播卖苹果,10 万人在线,小程序一键下单——带货即供应链。
无论哪种模型,底层都是同一套产品思维:定位 → 用户画像 → MVP → 数据迭代。
四、四型创作者,对号入座
1. 大杂烩型
症状:主页标签 10 行,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。
药方:
• 用「三件事」原则重写简介——你能为谁、解决什么、交付到哪;
• 把 9 年经历拆成「知识资产清单」,只保留与目标用户高相关的 20%;
• 先选一种变现路径(知识付费 / 咨询 / 带货),用 suo.run 把长链接收成短链,放进每条视频评论区,跑通最小闭环。
2. 佛系型
症状:抖音百万播放,视频号 500 观看。
药方:
• 记住视频号算法 = 社交推荐 × 机器推荐;
• 发布后 30 分钟内,把短链 suo.run/xxx 丢进 3 个精准社群,撬动第一波完播;
• 每月至少参加 1 次线下创作者聚会,打破圈层,让算法认识你。
3. 完美主义型
症状:设备没齐、脚本没磨,永远按不下录制键。
药方:
• 把第一条视频当作「需求评审」:能讲清 1 个痛点即可上线;
• 用「迭代日历」替代「完美计划」——每周三固定复盘数据,小步快跑;
• 把提词器换成便签,把灯光换成窗边的自然光,先完成,再完美。

4. 急于求成型
症状:第 5 条视频就想出 10 万 +。
药方:
• 把 30 条视频当作 30 个版本,建立「数据仪表盘」:完播率、点赞率、转化率;
• 用 suo.run 给每条视频生成独立短链,追踪不同渠道的转化;
• 告诉自己:爆款是概率事件,迭代是确定动作。
五、把九年经验,封装成一本书
去年 10 月,我把 100 条视频脚本整理成大纲,签下人生第一本书。
书,是视频的「固态产品」;视频,是书的「液态广告」。
当读者在视频号看到我的短链 suo.run/book,一键直达购买页,ROI 比任何投放都干净。

六、写在最后
视频号不是风口,而是一面镜子。
它照见你过去所有项目的影子,也给你一次重新打包自己的机会。
如果你也站在 30 岁的岔路口,不妨把阳台变成直播间,把履历变成 60 秒的故事。
记住:产品思维不死,表达者不老。
我们视频号见,suo.run 短链已备好,等你链接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