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7日,上海按下暂停键——浦东、浦西相继封控,地铁停摆,高速封闭。动态清零的代价,不再只是核酸与方舱,而是每一顿晚餐、每一笔订单、每一次交付的隐形加税。社会交易成本陡增,普通人买菜贵三成,企业现金流断流,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那道看不见的“摩擦系数”被瞬间放大。
作为小红书战场上的营销人,我为何在封控日记里谈“交易成本”?因为它不仅是城市运行的暗线,更是营销的底层算法。
1937 年,27 岁的罗纳德·科斯写下《企业的性质》,一句极简结论:企业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它比市场更擅长“砍价”——砍的不是价格,而是交易费用。
搜索、比较、犹豫、后悔,都是成本;信任、记忆、口碑、复购,都是省下的钱。
价格不只是标签上的数字,而是消费者为“买得安心”愿意支付的全部心力;数量也不只是件数,而是所有维度的加权总和。
因此,企业的全部动作可归为两类:
对内,用架构、流程、激励,把沟通拆墙;
对外,用品牌、符号、故事,把认知短路。
前者是管理,后者即营销。
营销的本质,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省力”——让消费者少一步思考,多一份笃定。

在小红书,这套“省力学”可以拆成四个连续动作:
受众 → 买家 → 体验者 → 传播者。
每一步都是一道闸口,闸口越窄,流失越贵。
我们要做的,是把闸口变成滑梯。
以“快缩短网址·suo.run”为例:
• 受众阶段:把“suo.run”直接写进昵称,像把门牌钉在用户视网膜上,省一次搜索。
• 买家阶段:封面图用 0.3 秒可识别的“闪电+链条”符号,替代冗长卖点,省一次阅读。
• 体验者阶段:一键跳转、秒级响应,把“等待”从体验里抠掉,省一次焦躁。
• 传播者阶段:自动生成带 UTM 的追踪海报,让自来水只需“长按保存”,省一次解释。
封控让城市学会用最小成本维持最大运转,营销也应如此:
把每一次曝光,都变成一次“交易成本的拆迁”。
当世界被迫减速,谁能让用户少动一次手指,谁就能在静默期里跑得更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