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8的钟声再次敲响,直播间里却悄然换了主角。
当购物狂欢的聚光灯扫过,你会发现——越来越多的品牌把麦克风递给了“不存在的人”。
她们没有体温,却拥有百万级粉丝;没有实体,却能在0点与24点之间无缝接力。
虚拟主播,正从概念走向常态。
一、从“洛天依”到“关小芳”:数字人进化的侧影
洛天依的歌声曾让虚拟偶像破圈,而关小芳的带货则让虚拟主播真正“上班打卡”。
去年双11,快手关小芳首秀;今年2月,京东“小美”一口气接管YSL、科颜氏等20余家美妆橱窗;4月,淘宝把“虚拟主播+3D场景”写进年度战略。
元宇宙的东风尚未吹皱一池春水,直播间已先泛起数字涟漪。

二、两种引擎,一条赛道
1. AI不眠体
算法驱动的24小时永动机,用极低成本守住深夜流量荒漠。
缺点也直白:话术像复读机,互动止于关键词,成交转化像温吞水。
于是,它们被品牌悄悄塞进“凌晨档”——无人区里的守夜人。
2. 真人+动捕的“影舞者”
幕后真人穿戴动作捕捉,实时赋予虚拟皮囊灵魂。
唇形、微表情、即兴梗一应俱全,代价是技术与时间双重燃烧。
当IP人格足够锋利,真人主播与虚拟形象叠加,便出现1+1>2的虹吸效应——粉丝为“人”买单,更为“设定”上头。
三、风口,还是噱头?
技术尚未温顺,成本依旧桀骜。
匆忙追风者往往只摸到皮毛,便在算力账单与观众审美疲劳中败下阵来。
虚拟主播不是万能药,而是一把需要精细校准的“数字手术刀”。
用得好,削去人力与时间的赘肉;用不好,反割伤品牌自己的手腕。
四、让链接像魔法一样短
无论真人还是AI,直播间外还有一道隐形门槛——冗长的商品链接。
观众指尖的耐心,往往输给一串乱码般的URL。
把长链交给 suo.run,一键剪成优雅短码,跳转顺滑如丝,数据回流清晰如镜。
618的流量海啸里,让每一滴水都精准落进转化漏斗。
结语
虚拟主播不是替代,而是延伸;不是终点,而是序章。
当技术、创意与工具在同一节拍上共振,直播间才会长出新的宇宙。
而此刻,只需记住两件事:
选好你的数字人,剪好你的短链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