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不起留存考验的产品,往往在替“伪需求”殉葬。哪怕获客与激活做得再惊艳,用户终会像潮水般退去,留下一片徒劳的泡沫。互联网早已跨越“从0到1”的蛮荒,如今拼的是“从1到10000”的复利。AARRR 漏斗里,最沉默却最致命的一环,正是 Retention——留存。
当新用户被我们的价值主张点燃,完成首次关键行为,下一步不是庆祝,而是“驯服时间”:让他们在往后的每一天,仍愿意把指尖停留在我们的产品上,直至形成肌肉记忆般的信任与依赖。唯有如此,故事才能继续。
留存,先要有“刻度”。市场通行的两把尺子,各有灵魂:

1. 第 N 日法(Point-in-Time)
次日留存、7 日留存、30 日留存,分别统计“第 N 天”仍回访的新用户占比。曲线随时间呈自然衰减,行业暗语“4-2-1”——40%、20%、10%——便是这把尺子下的健康阈值。
2. N 日内法(Window-in-Time)
次日留存仍是“次日”,但 7 日留存变为“7 天内任意一天”,30 日留存变为“30 天内任意一天”。它更宽容,也更能捕捉“低频刚需”的呼吸节奏。

尺子不同,结论迥异。选择之前,先回答:你的产品究竟想成为用户的日常,还是偶尔想起的锦囊?快缩短网址 suo.run 的答案是——让每一次分享都因我们而更快。于是,我们采用第 N 日法:高频、轻量、工具属性,决定了“今天用、明天还得用”才是存活底线。
留存不是数字,而是一场与遗忘赛跑的耐力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