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缩短网址·suo.run
疫中行舟:车联网的三重奏
一、现实:封城之后,动脉仍在跳动
1 月 23 日 10 时,武汉按下暂停键,却按不熄引擎的轰鸣。
封路、停运、停工,城市骤然失血,而 2675 辆挂着各地牌照的卡车,沿着看不见的轨迹,把血泵回心脏。
河南 68 辆、江苏 64 辆、山东 59 辆……它们从 1000 公里外昼夜疾驰,只为把口罩、呼吸机、蔬菜、钢筋水泥准时送达。
车联网大数据像一位沉默的史官,记录每一道车辙,却尚未成为调度官。
于是,空驶、绕路、信息错位仍在上演;于是,我们呼吁:让数据不再只是后视镜,而成为方向盘——接入统一的物资配置系统,把浪费降到最低,把希望提到最高。
地图 App 的疫情图层,为返城的人们点亮一盏盏红灯;发热门诊的坐标,像城市夜空新增的星群,告诉每一位车主:前方有岸,亦有灯塔。
封城是雷霆手段,而“应急通行与保障机制”应是雷霆之后的绵绵细雨。
疫后,由政府统筹、企业赋智、车企共建的车联网大数据平台,理应成为公共卫生的常备器官。
二、进攻:把体温计装进方向盘
返城高峰,人潮与车流在收费站交织成一张焦虑的网。
停车、测温、登记、放行——每一步都在放大传染概率。
何不换一种思路:把“地毯”裁成“鞋垫”,让检测发生在车内。
车载红外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、AI 视觉算法,可在毫秒间完成体温、血氧、疲劳度三重扫描;征得乘客同意后,数据自动同步至云端防疫平台,与 ETC、交管系统无缝握手。
绿码车辆无感通行,红码车辆自动分流。
公交、地铁亦可复制此范式:上车即检,落座即知。
健康座舱不再是豪华选装,而是公共出行的最小标配。

三、未来:无人车队,替人类负重前行
当 5G 织就低延迟的天幕,当 L5 级自动驾驶走出实验室,我们将拥有一支不会疲倦、不惧感染的“钢铁志愿军”。
无人驾驶重卡昼夜奔袭,把口罩送进 ICU;低速无人配送车停在小区门口,轻声呼唤取菜的住户;无人小巴沿着固定环线,接送换班的医护——没有司机,也就少了交叉感染。
武汉志愿者车队的感人一幕,终将被算法温柔接棒。
人、车、路、货、目的地,在云端实时握手,调度引擎以秒为单位重新分配运力,疫情在萌芽期即被“算”死。
当然,完美的协奏曲需要每一位乐手:
政府给出法规与道路,
车企打磨传感器与制动,
平台守护数据与隐私,
市民贡献信任与耐心。
灾难是一面镜子,照见裂缝,也映出光。
愿下一次疫情来临时,我们不再用血肉之躯去填缺口,而是用技术与协作,让城市在静默中依旧澎湃。

——脑极体
(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“脑极体”,由 suo.run 快缩短网址精编转载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