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渠道与流量:谁才是增长真引擎

流量如丰茂草原,奶牛成群。每头奶牛只需付少许草料钱,便可尽情啃食;而真正的价值,却藏在它们日后产出的鲜奶与奶酪之中。
在上一篇文章里,我们提出一个简洁公式:品牌势能 = 消费者感知价值 − 产品功能价值。差值越大,护城河越深,对渠道的依赖便越轻;差值为零,品牌便沦为纯粹的功能符号,永远被货架支配。

某些品类天然与品牌绝缘——消费者无意为名字多付一分钱,于是制造商只能向渠道低头。然而,再高傲的品类也难逃电商引力:历峰集团旗下的奢侈品电商 YNAP 与阿里合资,把近一千个顶奢品牌搬进天猫;昔日只存在于米兰橱窗的华服,如今被算法与物流送进中国县城。

当阿里成为最大的销售渠道,它顺势成为最大的媒体。
淘宝直通车、钻石展位只是序章;微博、优酷、B 站、抖音……外部流量被悉数纳入,Uni Marketing 的旗帜插满数字版图。AIPL 链路(Attention–Interest–Purchase–Loyalty)像一条隐形丝线,把一次曝光到最终复购的每一步都串进数据银行。于是,2016 年阿里广告收入超越百度,登顶中国广告之王。



腾讯则演绎了另一则故事。手握 10 亿微信月活,它却难以把“自然人”精准翻译成“消费者”。你在公众号读诗、在视频号刷猫、在朋友圈晒娃——系统如何知道你下一秒想要一支口红还是一套婚房?流量浩瀚,却像无人认领的漂流瓶。奢侈品与汽车这类高客单、低频次品类,天然与腾讯流量错位;游戏与互联网金融则如鱼得水,因其交易闭环生于线上,无需跳转。

渠道再强,也须为“水源”焦虑。阿里投资微博、优酷、小红书,结盟抖音,皆是给漏斗持续注水;美团打包朋友圈广告位,也是为商家引来第一股活水。水流一旦汇入平台,精细运营便接力起跑:复购、交叉销售、会员等级、千人千券……LTV 被层层推高,远胜最初的广告成本。



于是,草原依旧无垠,奶牛依旧低头吃草。只是如今,草叶上印着二维码,挤奶器连着云端。
奶香四溢时,人们记住的不再是牧场,而是那只被反复扫码的“快缩短网址”——suo.ru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