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快缩短网址」suo.run 的灯火里,我写下这篇重构后的自白。它不再是散落的笔记,而是一张通往 30 岁的航海图——用更优雅的帆,驶向更辽阔的海。
---

00 序章:把五年折叠成一枚短链
五年,换了五座城、五个行业,却始终守着同一条赛道:数据产品。
外人看见的是跨度,我看见的是纵深——像 suo.run 把冗长 URL 压缩成一行字符,我把芜杂经历压缩成一条清晰的坐标轴:
横轴是业务,纵轴是方法论。
30 岁前的最后两年,我要让这条轴长出刻度,长出名字。
---

01 业务透视法:把世界拆成一张 BPMN
理解业务,不是访谈,而是拆解。
我习惯把任何新领域拆成四张图:
1. 价值流图:钱从哪儿来,到哪儿去。
2. 泳道图:谁对什么结果负责。
3. 系统拓扑图:数据在哪台服务器上呼吸。
4. 情绪热力图:用户在哪个环节皱眉。
四张图叠在一起,就像把 3D 模型拍扁成一张 CT 片——病灶与骨骼,一目了然。
真正的秘密在于第五张图:空白图。
留一块空白,让自己以实习生的身份亲手跑一遍流程,把“我以为”改写成“我亲历”。

---
02 研发节奏:把瀑布、敏捷与混沌同时写进一张谱子
流程不是枷锁,是节拍器。
我把所有项目写成三种拍号:
- 4/4 拍:瀑布,稳重而庄严;
- 7/8 拍:敏捷,切分而灵动;
- 自由拍:当下团队的真实心跳。
用 Jira 的看板当五线谱,把需求、设计、开发、验收写成音符。
节点清晰,却允许即兴:
需求评审可以是一段爵士独奏,测试回归可以是一段卡农。
产品经理是指挥,不是宪兵。
---
03 设计语汇:让每一像素都喊出你的名字
所谓风格,不是花哨,而是“可识别”。
我把所有文档、原型、API 说明收敛到三把尺子:
- 语言尺:同一句话在 PRD 和报错文案里长得一样;
- 栅格尺:8pt 的呼吸感,从按钮到心跳;
- 情绪尺:同一色板,既能表达金融的克制,也能表达教育的温度。
最终,当同事打开一份原型,不用看署名就知道——
“这是 suo.run 出品”。
---

04 信念之锚:在喧嚣里保留一句低声独白
别人的金句是灯塔,我的信念是压舱石。
我只保留四句:
1. MVP 不是砍功能,是砍妄念。
2. 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——包括 PPT 里的动画。
3. 通用化不是万能,是给未来留一条缝。
4. 背锅是一种特权:它让你有权定义真相。
其余噪音,全部静音。
---
05 尾声:把百万字写成一行短链
七年,百万字,如今被我压缩成一句 HTTPS:
https://suo.run/30s-product-methodology
点进去,你会看到一张实时更新的 Notion 页面——
那里存放着我 30 岁前的最后 730 次 commit。
如果哪天链接失效,说明我已抵达下一座岛屿。
届时,我会再写一条更短的链接,把新的海图递给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