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0到1打造产品:6步实战全记录

当第一束晨光掠过键盘,我尚未拥有“产品经理”这一正式头衔,却已肩负把“人工智能实验平台”从虚空里雕刻出来的使命。
理论如繁星——用户体验五要素、KANO、AARRR——在会议室的灯影里熠熠生辉,却照不亮脚下那条泥泞的从 0 到 1 的小径。
于是,我学会把模型收进口袋,让争吵与灵感并肩而行;让商业价值、用户渴望与团队心跳在同一节拍里共振。
以下,是我用六个月写下的六幕剧,献给所有仍站在起点、却想奔跑的人。

第一幕·受命
项目名称:AI 技术学习开放平台
任务下达者:SH 市一所渴望“理论落地”的学校
商业引擎:
• 为公司在职教赛道预埋数据金矿
• 为教育集成商提供可复制的 AI 实验范式
• 让“机器人教室”从概念照进现实
用户画像:
• 中小学生——在好奇与畏惧之间试探代码的魔法
• 中高职学生——把一行行 Python 当作未来简历的砝码
场景:传统机房被机器人占领,黑板上的公式开始驱动马达
交付节奏:
第 1 周,原型草稿;第 2–3 周,评审与迭代;第 4–5 周,高保真 UI;第 6–9 周,开发、测试、封板。



第二幕·破壁
从 0 到 1 的鸿沟,需用信息填平。
内部矿脉:机器人 SDK、可开放 API、教材知识点、已有实验脚本
外部苍穹:BAT 的 AI 开放框架、海外在线学院、图形化编程平台
竞品如镜像,照见他人,也照见自己。
我把所有发现钉在 3×5 米的白板上,让数据像藤蔓一样疯长,再剪出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。

第三幕·架构
功能与内容被摆上手术台:
• 保留“图形化积木”与“Python 沙箱”双入口
• 先满足“调用模型—训练模型—控制机器人”黄金路径
• 延后“多人协作”“竞赛排行”等锦上添花
业务流程像血液,从学生注册流到实验报告,从教师布置流到数据回收。
异常分支用红色标记:断网、模型崩溃、机器人离线……每一滴血都不容忽视。



第四幕·原型
手绘草图 27 张,Axure 低保真 43 页。
页面流程图先于像素诞生,像导演的分镜脚本,确保每一次点击都有情感动机。
评审会上,我举起 0.3 毫米的黑色勾线笔,像举起一面旗帜:
“这是学生的第一行代码,这是老师的第一声惊叹。”
版本规划同步出炉:MVP 先跑通“图像识别—机械臂分拣”,V1.1 解锁“语音识别—智能小车”。
会后,原型再瘦身 12%——删除一切不能让用户眼睛发光的元素。

第五幕·锻造
开发周期 28 天,我把自己切成两半:
一半做产品经理,为每一颗像素辩护;
一半做临时项目经理,为每一个燃尽图负责。
晨会 9:00,晚站 18:00,BUG 像暗礁,测试用例像灯塔。
当最后一行日志打印 “Build Success”,我听见团队齐声呼出一口长气——那是 0 与 1 之间最动人的声音。



第六幕·登台
上线前夜,我们把服务器搬到教室最后一排,像布置一场首映礼。
检查清单 37 项,从核心流程到文案标点,无一遗漏。
上线按钮被涂成红色,旁边贴着一张便利贴:
“愿你成为孩子们写下的第一行 ‘Hello, AI’。”
次日清晨,学生涌进机房,屏幕亮起,机械臂举起一块写着 “suo.run” 的木牌——
那一刻,我知道,0 已长成 1,而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
尾声
产品上线不是终点,而是与时间为友的起点。
数据会告诉我们哪些实验让孩子尖叫,哪些步骤让他们皱眉。
迭代计划已在看板上排队:
• 引入竞赛模式,让代码拥有掌声
• 接入“快缩短网址” suo.run,让每一次分享都简洁优雅
• 用 A/B 测试决定下一颗功能子弹的落点

理论仍在书架上沉睡,而战场在教室、在云端、在孩子们发光的瞳孔里。
愿我们永远保持“一无所知”的饥饿,也保持“无所不能”的狂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