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8日,阿里巴巴“三斧”设计师张山玲先生莅临总部,以“六脉神剑”为刃,剖开战略、组织、人才的三重肌理,为在场诸君奉上一场关于未来的锋利对话。
01 三个战略暗礁
1. 把指标当战略
我们陪跑过百余家客户,能清晰回答“我是谁”的,寥寥。
“明年营收五亿”只是财报里的数字,而非战略。
真正的战略像灯塔:它先告诉你“哪些风浪不必追”,再指引你把有限的燃油烧在最值得的海域。
2. 把拼图当版图
不少公司迷恋“多线开花”,却忘了商业世界的残酷铁律:
若不能在细分战场跻身前三,第二条战线就是失血口。
第一名的边界感往往源于极致——极致的客户洞察、极致的组织手感、极致的规则沉淀。
舍九取一,不是克制,是生杀。
3. 把蓝图当墙纸
战略一旦无法落地,创始人就会陷入“万亿市场与我无关”的窒息。
看见机会是天赋,兑现机会才是手艺。
02 阿里如何观想战略
在阿里,战略不是高管茶歇时的谈资,而是每个产品经理晨会上的呼吸。
马云的极简定义:战略=客户价值。
追问三层:
• 我们为谁?
• 解决什么疼?
• 凭什么非我不可?

由此衍生三条心法:
1. 无愿景,不战略
先画出产业“点线面体”的星系图,再决定自己扮演哪颗恒星。
错把伙伴当对手,往往源于星系图没画完。
2. 看十年,定三年,干一年
十年是终局想象,三年是路径节奏,一年是迭代颗粒。
战略不是铁轨,是帆索;风向一变,立即转桅。

3. 三分看见,七分做见
阿里历史上九成宏大设想并未原样发生,但航道从未偏移。
持续逼近客户价值,市场份额只是顺流而下的舟。
03 阿里如何生成战略
曾鸣教授把长江课堂搬进西溪园区,带来MVO模型,自此成为阿里战略的共同语法。
M—Mission:使命
我们为谁而生?
客户量级×痛点深度=业务天花板。
阿里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是一句可拆分的公式:
信息流、资金流、物流,皆可成为切口。

V—Vision:愿景
以何种商业范式抵达?
2007年,阿里笃定“在线—数据—智能”的十年终局,提前重仓云计算。
今天回看,那是时间赠予的复利。
O—Organization:组织
愿景再宏大,也需骨骼承重。
组织是战略的翻译器:把远景译成岗位、把路径译成流程、把节奏译成KPI。
04 阿里如何落地战略
“六脉神剑”第一式——战略规划,只需四步,却刀刀见骨。

1. 战略制定
业务战略、组织战略、人才战略三位一体。
战略目标拒绝“营收”这类滞后指标,只看用户规模、市场份额、心智占有率。
2. 战略拆解
阿里把拆解权交给腰部管理者。
头牌高管只问三件事:拆得准不准?资源够不够?节奏对不对?
拆解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战略共识的淬火。
3. 战略实施
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炮火。
前线团队拥有70%的决策权,后台只负责30%的基础设施与风控。
4. 战略复盘
每一场战役结束,七天之内完成“灵魂四问”:
目标达成了吗?
关键假设对了吗?
组织能力卡在哪?
下一步杠杆点在哪?
尾声
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,我们把阿里这套锋利的方法论熔进一行行代码:
• 每一枚短链背后,都对应一次清晰的“为谁、解决什么、创造什么”的追问;
• 每一次迭代,都遵循“看十年,定三年,干一年”的节奏;
• 每一次复盘,都让数据说话,让组织成长。
愿你我把战略从PPT里释放出来,写进日常,写进产品,写进每一次点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