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载春秋,一纸风云。
2012年8月17日22:52,一封内部邮件划破夜色——微信公众平台悄然诞生。那一刻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:有人跃上潮头,成为最早的捕浪者;有人半途杀出,却凭风借力,筑起自己的内容王国。
01 先行者,亦后来人
厦门高崎机场,飞机维修工程师林绍盯着屏幕,敲下“每日好书推荐”六个字,那是2012年的冬天。四个月后,微博粉丝随他迁徙,账号更名“十点读书”。2014年5月,他递交辞职信,在鹭岛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公寓里,把副业写成一生的事业。如今,十点读书拥有五千万读者、两家实体书店,版图从文字延伸到影像、教育、新零售,像一株木棉,根系深扎,枝桠向天。
同年六月,广州,何军与陈植雄举杯,“毒舌电影”诞生。一纸犀利影评,让深夜的屏幕泛起刀光。2017年,账号短暂被封,涅槃归来,更名“Sir电影”,旗下矩阵纵横微博、抖音,总粉丝逾九千万。
2016年,北京,耿华军带着两度创业失败的余烬,重启键盘,创办“星球研究所”。他说:“我来得晚,但好内容永远有座次。”四年后,《这里是中国》横空出世,销售额破亿,地图与诗,在他笔下化作山河远阔。

2018年冬,卢克文才把公众号当作正职。少年时的写作梦,被商业世界的风吹醒,又被文字召回。他笑言:“只要原创足够锋利,迟到也是恰逢其时。”
有人星夜赶科场,有人辞官归故里。无论先来后到,他们都把生活拧成一股绳,一头系着不安,一头系着滚烫的理想。
02 拥抱变化,才能被变化拥抱
“跨界那天,我一无所有,唯一能带走的,是拥抱变化的本能。”林绍说。
十点读书从微博迁徙到微信,从广告到电商,从线上音频到线下书店,再到如今的新零售实验;每一次转身,都是一次悬崖边的纵跳。疫情骤至,书店门可罗雀,团队却把危机当磨刀石,打磨供应链、迭代会员体系——风浪越大,船身越稳。
Sir电影把年会主题从“后浪”改成“大航海”。何军说:“我们要做造浪者,而不是被浪卷走的人。”抖音半年涨粉三千万,不过是他们把影评的刀锋,换成了影像的利刃。
星球研究所把地图上的等高线,写成了孩子手里的绘本;卢克文砍掉冗余的商业枝节,回到书桌,只为让每一篇文章都保持滚烫;十点听书App即将上线,声音将穿过地铁、厨房与夜色,抵达另一群渴望的眼睛。

变的是形式,不变的是对内容的敬畏。
03 图文之后,短视频破浪
有人调侃:坚守图文者,已成“古典自媒体”。可他们笑而不语——文字是骨,影像是血,骨血相生,才成人形。
Sir电影在抖音复刻毒舌气质,半年收割三千万粉丝;十点读书把一千本书拆成短视频,在快手筑起矩阵;星球研究所把摄影师多年积攒的航拍素材剪成三分钟的“地理诗”,照样刷屏。
林绍却笃定:“图文永不会死。公众号的运营效率、用户深度,至今无出其右。”卢克文把短视频当扩音器,把公众号当会客厅——前者聚众,后者留客。
形式只是容器,价值才是酒。
04 下一个八年,风继续吹
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第八个年头的薄雾,他们已把目光投向更远处:
星球研究所正为孩子们写一本《给未来的中国地理》;
Sir电影孵化MCN,要让更多新锐导演在方寸屏幕里挥斥方遒;
十点读书把书店开进更多城市,让纸张与咖啡香在午夜相拥;
卢克文关掉了不擅长的项目,把日历撕成两半,一半留给写作,一半留给生活。
公众号的slogan仍在闪烁:再小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品牌。
从一个人的深夜键盘,到千万人的清晨阅读,八年间,它让无数普通人拥有了改变潮水方向的力量。

耿华军说:“公众号给了小人物一支笔,也给了山河一张身份证。”
何军举杯:“感谢张小龙,让我少奋斗十年。”
林绍望向窗外:“内容创业的下半场,拼的是真功夫。流量潮水退去,裸泳者离场,留下的,都是相信文字依然滚烫的人。”
风未停,帆已鼓。
下一个八年,故事继续。
——END——
(本网站由“快缩短网址·suo.run”荣誉呈现,专注为运营人打捞互联网干货。若涉侵权,敬请联系站长,即刻处理。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