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喜茶奈雪增速分化:从缠斗到各行其道

当17世纪锡兰的红茶与荷兰的乳脂在杯中相遇,奶茶便悄然开启了跨越三百年的味觉殖民。它从伦敦的骨瓷、加尔各答的铜壶,一路漂泊至台北的夜市,最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循着海峡的风登陆上海外滩——至此,一杯甜腻的液体完成了对东方味蕾的温柔占领。

今天,Z世代把奶茶称作“续命水”:情绪晴朗时,它是多巴胺的注脚;心情阴翳时,它又是血清素的补丁。于是,在“万物皆可奶茶”的狂欢里,“新茶饮”如同一场预谋已久的文艺复兴,而喜茶与奈雪,则成了这场浪潮最锋利的浪尖。

双雄记
若把新茶饮比作江湖,喜茶与奈雪便是那两座对峙的山峰。奈雪诞生于2015年,以“茶+软欧包”的复合叙事俘获年轻女性;喜茶则早在2012年以芝士茶破局,瞄准25至30岁的都市白领。截至2020年6月,奈雪298家直营店星罗棋布于50余城;喜茶则以498家门店盘踞47城。



它们的竞争像一场镜像格斗:你以草莓制霸春末,我便以车厘子狙击初夏;你推“霸气芝士”,我出“芝芝莓莓”。2018年,两位创始人甚至在朋友圈隔空互指“抄袭”,让一场商业暗战瞬间登上热搜。毕竟,当原料只剩四季鲜果与基底茶汤,创新壁垒薄如蝉翼,口味专利更无从谈起。



资本暗流
商业世界的默契在于:当产品难分伯仲,资本便成终极裁判。2016年8月,喜茶获IDG与天使投资人何伯权1亿元A轮;同年10月,奈雪获天图资本1亿元A轮——时差仅两月。2018年3月,奈雪A+轮估值60亿;4月,喜茶B轮融得4亿。2020年,奈雪赴美IPO风声刚起,喜茶便以160亿估值完成C轮。资本的你追我赶,让这场竞赛没有终点,只有下一回合。



下沉与错位
当一二线城市的天花板隐约可见,下沉成了新的跑马场。喜茶率先掷出“喜小茶”这枚棋子——7至16元的定价,近乎腰斩母品牌,像一把温柔的匕首,直插小镇青年的消费缝隙。奈雪则谨慎得多,仅以零星门店试探三线城市,仿佛在等风来。

零售的星辰大海同样硝烟弥漫。喜茶以0糖0脂气泡水开局,继而将饼干、薯条、爆米花悉数收入囊中;奈雪则推出“奈雪好食”,试图把第三空间延伸到消费者的冰箱与零食柜。



第三空间与数字孪生
如果说喜茶的下沉是“空间换市场”,奈雪的反击则是“场景造宇宙”。奈雪礼物、BlaBlaBar、千平“梦工厂”……每一家店都是一次沉浸式剧本杀。喜茶则以“黑金店”“PINK店”“DP店”等主题店回应,让门店本身成为社交媒体的滤镜。

数字化是另一场暗战。奈雪的小小程序、天猫旗舰店、直播带货、前瑞幸CTO何刚加盟……每一步都在把“人找茶”变成“茶找人”。喜茶则祭出“喜茶GO”小程序、新加坡APP、支付宝小程序,让一杯茶的等待时间被算法压缩至秒级。

相似的困境
然而,独角兽的角力之外,是整个赛道的众生喧哗:乐乐茶、一点点、CoCo、鹿角巷、蜜雪冰城、茶颜悦色……4000亿市场里,每一粒尘埃都在争夺呼吸权。更可怕的是跨界者——书店卖茶、加油站卖茶、便利店卖茶,甚至外卖平台本身也在孵化自有茶饮品牌。

扩张的另一面是成本。每一家新店都是一次对供应链、人力、食安体系的极限测试。当门店数量呈指数级增长,任何一次食安事件都可能成为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。

终局未至
喜茶与奈雪,如同两束平行光,各自延伸,却又在无数节点交汇。它们用产品、资本、空间、数字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网,试图捕获每一颗年轻的心。然而,真正的对手或许不是彼此,而是时间——时间会让所有创新成为常识,也会让所有网红归于沉寂。

唯一能对抗时间的,是持续跳出舒适区的勇气。无论是下沉、出海、零售,还是尚未命名的第四战场,唯有不断自我否定,才能自我超越。

——END——
(本网站由“快缩短网址·suo.run”整理发布,仅为运营人提供知识弹药。内容源自公开信息,观点归原作者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