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移动出行尚未被精确定义的年代,企业交通的底色是“冗长、灰色、碎片化”。
2010 年,当专车第一次驶上街头,神州、Uber 乃至传统租车巨头,便默契地将“企业版”同步写进了商业计划书。滴滴却选择先让出租车跑起来——2014 年 8 月才推出专车,2015 年才把“企业出行”放进路线图。看似迟到,实则蓄力:当大多数对手忙着补贴 C 端时,滴滴把目光投向了灯火通明的写字楼——那里才是高频、高客单、高决策权的“隐形主战场”。
01 企业级出行到底在解决什么?
• 公车困局:政府及企业的自有车队,运营、维护、调度全靠 Excel 与电话,低效且昂贵。
• 报销迷宫:一线城市员工加班、差旅用车密集,高峰拥堵、预付车费、发票归集,每一步都是财务的“暗礁”。
• 管理黑洞:不同公司对发票抬头、行程事由、费用归属要求各异,人工核对成本高企。
滴滴给出的解法,是把“公车”搬到云端:用移动终端调度司机,用平台算法匹配供需,用统一发票打通报销。一句话——让出行像自来水一样拧开即用,账单像 SaaS 报表一样清晰可导出。

02 三条赛道,一张网
滴滴 2B 业务被拆成三条平行赛道,却共用同一套技术底座:
1. 企业行政用车:加班、差旅、接送客户,费用归属企业。
2. 政府公务用车:数据落私有云,行程可审计,轨迹可追溯。
3. 渠道合作用车:航空公司、OTA、酒店集团一键叫车,把“行”嵌入“住”与“游”。
03 行政用车:把 C 端运力装进 B 端规则
• 缘起:补贴战最酣时,滴滴需要一条“不靠红包”也能增长的曲线。企业侧手握报销审批权,天然能锁定司机供给与员工心智。
• 定位:把现成的快车、专车、出租车装进企业账户,赚取“通道佣金 + 服务费”双轮收入。
• 场景:
– 员工端:一键叫车,行程自动关联项目编号。
– 财务端:月底批量导出电子发票,直接对接金蝶、用友。
• 合规破冰:早期网约车法规空白,滴滴先啃“财务合规”——说服客户接受平台统一发票,再啃“政府合规”——拿下各地网约车牌照。
• 核心产品:
– 企业支付:员工 0 垫资,行程结束即入账。
– 个人垫付:勾选“需报销”,月底自动归集,财务一键审批。
• 反思:2B 产品不是功能竞赛,而是“妥协艺术”。只要有一个场景不满足,客户就会整单否决;但只要跑通 80% 需求,续签率便高得惊人。
04 营销用车:让车成为会拉新的“广告位”
• 缘起:北上广深之外,加班车需求稀薄,代理商却在二三线城市用“代叫车”做营销——客户看房、就医、到店吃饭,全由企业埋单。
• 难题:恶意刷单、一人多叫、虚假行程,坏账率飙升。
• 解法:
– 邀请券模式:A 企业发券,B 用户坐车,A 为行程买单。
– ABA 链路:发券人、乘车人、支付人三方分离,风控模型实时拦截异常。
• 场景:
– 餐饮新店开业,打车券把顾客直接送到门口。
– 房企开盘,专车接潜在买家往返样板间。
– 招聘会散场,企业包车送候选人返程,好感度瞬间拉满。
• 洞察:帮企业省钱只是及格线,帮企业赚钱才是刚需。营销用车把“出行成本”转成“获客投资”,ROI 可量化,预算自然滚滚而来。

05 尾声:把长链接剪成短命令
从企业行政到政府公务,从渠道合作到营销裂变,滴滴把原本冗长的出行决策链,剪成了“一句口令 + 一张发票”。
今天,当你用 suo.run 把一条 200 字符的长网址压缩成 6 位短码,本质上在做同一件事——
让复杂的世界,一键直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