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私域流量为何终将反噬品牌

在紫禁城的晨雾里,老佛爷曾把义和团的赤膊幻化成铜墙铁壁;百年之后,营销江湖又祭出一面新旗——私域流量。名字很动听,像把整座城池都圈进了自家后院,可枪声一响,城墙依旧漏风。本文无意再唱旧调,只想拆穿那层薄纱,让幻觉显形。

一、幻觉:把“希望”误当“事实”
大咖一句“兄弟”,便自觉人脉陡增;客户随口一问,便幻想大单落袋;翻开一本畅销书,便以为智慧已握。人性天生擅于把未发生的愿景涂成已兑现的支票。慈禧如此,你我亦然。营销若顺着这条人性暗河漂流,便会把“用户”误读为“流量”,把“缘分”误读为“产权”。

二、造词:新瓶旧酒的把戏
两年前,“流量枯竭”四字让平台方慌了神。于是有人连夜造词:私域流量。听起来像把江河截流成自家鱼塘,零成本、无限复用、想捞就捞。可商业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——谁占据用户心智,谁才拥有真正的“主权”。若真把用户当鱼,他们迟早会跃出池壁,溅你一身冷水。



三、错位:经营用户 ≠ 圈养流量
经营用户,是把人当人:以价值为灯,以尊重为桥,让他们在互动中收获归属与荣耀。哈雷俱乐部如此,小米社区亦如此。
私域流量,则把用户当韭菜:以促销为鞭,以裂变作饵,最终逼出的是屏蔽、退群与拉黑。
前者是品牌立场,后者是平台立场;前者是长期主义,后者是流量套现。同名不同命,冯京马凉,一误千里。

四、镜花水月的“成功案例”
吹鼓手们曾把瑞幸奉为私域圣经,瑞幸暴雷后,又齐刷刷转向完美日记。可人们只见社群里的“小完子”,却不见小红书、聚划算、直播间的炮火连天;只见社群话术,却不见产品打磨、供应链深耕、品牌联名与明星代言。成功若真如此轻巧,世上便再无败局。
更吊诡的是,阿里把同一案例包装成“新制造”,微信生态则称之为“私域运营”。同一女孩,换了舞台,就被说成百变天后。屁股决定话术,而已。

五、技术中性,概念有立场
AI、大数据、社群工具,本无善恶;可当它们被塞进“私域”的叙事框架,便自带镰刀属性。若不加分辨地拥抱,便如鸭子歌颂全聚德,韭菜赞美镰刀锋利。



六、回到常识:用户不是池中之物
1. 放弃“零成本”妄念。内容、社群、用户共创,样样都需真金白银与精耕细作。
2. 产品即媒介,品牌即纽带。与其挖空心思圈人,不如让产品说话。
3. 社群、公众号、小程序可做触点,却非终点。真正的社区往往自发而生,如“果粉”般枝繁叶茂,却从未被谁圈养。
4. 熟读经典。科特勒在《营销4.0》里早已给出“品牌社区”与“客户旅程”的系统打法,比任何新概念都更经得起时间推敲。

结语
老佛爷最终“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”,幻象破灭,一地鸡毛。今天,我们不必重蹈覆辙。把用户当人,把产品当桥,把品牌当灯塔,让每一次触达都成为尊重与价值的双向奔赴。如此,即便没有“私域”的围墙,用户依旧会循光而来,长久停驻。



——苗庆显
《营销按钮》作者

(本文首发于老苗撕营销,由快缩短网址 suo.run 整理发布,仅供运营伙伴学习交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