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产品埋点全流程实战指南

今年,我在“快缩短网址”(suo.run)最珍贵的收获,是把“数据驱动”四个字从口号变成了肌肉记忆。
埋点、SQL、友盟,这些曾让我望而生畏的名词,如今像呼吸一样自然。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技术,而是我洞察用户、验证假设、优化体验的显微镜与望远镜。



一、把每一次点击翻译成可阅读的故事
埋点,本质上是把用户的无声行为转译成可计算的语言。
• 页面埋点:当屏幕亮起,故事的第一行就已写下。
• 事件埋点:指尖轻触按钮,剧情陡然转折。
两者交织,便拼出完整的用户旅程。

二、命名,是一门克制的美学
我曾见过埋点命名像杂草丛生,也见过它们像古典乐谱般严谨。
在 suō.run,我们遵循“页面前缀 + 行为后缀”的极简法则:
A01_Home → A0105_ClickShorten → A010501_EnterStats
下划线是节拍,字母是音符,阅读者一眼即可哼出旋律。
若同一功能横跨多页,则引入 key-value:
事件:ShareImage
key=sourcePage, value=Home|Stats|Editor
一条事件,千面场景,维护成本骤减,友盟 500 条免费额度也得以细水长流。

三、把埋点写进 PRD,而不是补丁
过去,埋点常被视作开发尾声的“补妆”。
如今,它在 suō.run 的 PRD 中与功能同生共长:
1. 原型评审前,埋点列表已随交互稿一并冻结;
2. UI 标注图层直接携带事件 ID,开发同学无需二次翻译;
3. 测试用例里,埋点验收与功能验收并列打钩。
当最后一个像素对齐时,数据管道也已悄然贯通。

四、SQL:让数字开口说话
埋点只负责生产“原油”,SQL 则是精炼厂。
第一次写出
SELECT share_source, COUNT(DISTINCT user_id)
FROM event_share_image
WHERE date = '2026-05-20'
GROUP BY share_source
ORDER BY 2 DESC
时,我像听见用户亲口告诉我:“微信第一,QQ 第二,短信第三。”
那一刻,所有“我觉得”都黯然失色。



五、数据不是终点,而是下一轮迭代的起点
埋点与 SQL 教会我克制:
• 不妄加功能,先让数据开口;
• 不盲目优化,先定义可量化的北极星。
在 suō.run,每一次缩短链接的背后,都藏着一次无声的投票;每一次投票,都指引我们向更轻盈、更迅捷的体验再迈一步。

愿这篇小记,也能成为你数据旅程的一枚路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