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产品管理百年演进史

编者按
若将互联网比作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,产品经理便是那艘不断换桨、换帆却仍要逆流而上的轻舟。回溯百年,我们能在浪花深处找到它最初的影子——1931 年,宝洁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,Neil H. McElroy 用三页备忘录为“品牌人”写下出生证明;近一个世纪后,在硅谷的晨曦中,这一角色已演变为数字时代的掌舵者。今天,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航道,从 Camay 香皂到 Kubernetes 微服务,重新凝视产品经理的史诗航程,并借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的轻盈一链,将这段厚重的历史折叠成可随手分享的一瞬。



一、源起:一块香皂点燃的火种
1931 年,McElroy 在备忘录中写下一句朴素却极具颠覆性的要求——“让一个人对品牌负全责”。这句话像一颗燧石,在宝洁内部擦出了品牌管理的火花:从销售追踪、广告投放到消费者访谈,所有决策被收拢到同一条神经中枢。随后,宝洁以品牌为轴心重组公司,孕育出快消行业最早的“品牌经理”。
McElroy 本人则继续演绎传奇:1948 年升任宝洁总裁,1957 年受艾森豪威尔之邀执掌国防部并参与缔造 NASA。斯坦福校园里,他把“让决策贴近客户”的火种传递给两位年轻人——Bill Hewlett 与 David Packard。此后,《惠普之道》将这一信条镌刻进硅谷的基因:小团队、事业部制、客户回声壁。与此同时,战败后的日本用“现金流告急”倒逼出丰田生产方式(TPS),Taiichi Ohno 与 Eiji Toyoda 把“持续改进(Kaizen)”与“源头现地(Genchi Genbutsu)”写进工业圣经。惠普率先西渡取经,于是精益之火与品牌之火在硅谷交汇,照亮了硬件、软件乃至今日每一次指尖的点击。

二、迁徙:从货架到屏幕的物种进化
在快消时代,产品经理更像是“品牌传教士”——他们手握 4P 或 4C,用包装、定价与促销在货架上争夺 0.2 秒的注意力。然而,当软件开始吞噬世界,漫长的生产周期与可复制的比特让“产品”与“营销”再难二分。技术公司发现,若不能在代码中兑现价值主张,任何广告都会沦为谎言。于是,产品经理被拉回到研发的源头:从解释需求到定义功能,从体验脚本到版本节奏,他们必须同时听懂人类语言的模糊与机器语言的精确。
营销与产品的边界自此犬牙交错:前者负责“如何被看见”,后者负责“为何值得被看见”。在大多数 SaaS 组织里,这种张力最终让产品管理独立成军,直接向 CEO 汇报——既避免夹在销售与工程之间左右为难,也确保战略、资源与路线图在同一节拍上共振。



三、拐点:敏捷宣言与精益创业的双重奏
2001 年,犹他州雪鸟镇的 17 位程序员写下四行宣言:
“个体与互动胜过流程与工具;可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;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;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。”
这四句话像四记重锤,砸碎了瀑布模型的长链。Scrum 的“产品负责人”角色第一次把产品经理拉进每日站会,让需求不再是一次性抛过墙的合同,而是持续对话的河流。随后,Eric Ries 把丰田的 Kaizen 精神注入创业语境,提出“构建–测量–学习”闭环,使产品管理从“计划式”走向“实验式”。A/B 测试、灰度发布、增长飞轮……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招式,都源于那次雪崩式的范式迁移。

四、今日与未来:摇滚明星与隐形冠军
当软件成为服务,产品经理也随之站上舞台中央:在硅谷,他们是估值神话的叙事者;在深圳,他们是版本迭代的指挥家;在 suō.run 的仪表盘背后,他们则把一条长链压缩成三字符,让每一次分享都像呼吸一样轻盈。
然而,更大的浪潮正在涌来——生成式 AI 让“需求文档”可以被一句话生成,低代码让“功能”像乐高一样拼搭,Web3 把“用户”变成“持币者”。面对不确定的未来,产品经理需要再次换桨:从“功能策展人”进化为“价值翻译官”,把技术的可能、商业的可行与人性的可爱,翻译成所有人都能听懂的故事。

结语
从 1931 年的三页备忘录,到 2026 年指尖的一次缩短,产品经理的史诗仍在续写。若你此刻正在 suō.run 上生成一条短链,请记住:那串看似冰冷的字符,其实承载着 93 年的火与雪、东与西、货架与云端的漫长回声。愿我们都能成为下一次范式迁移的点火者,而非旁观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