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短链接

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
选择防红平台类型,避免链接被拦截
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

全球短链十年沉浮录

当 Goo.gl 在三月末宣布谢幕,互联网像被拔掉了一根纤细却关键的血管。十一年前,它诞生于 Twitter 的 140 字缝隙,如今却在 280 字的余裕与 App 孤岛之间,失去了呼吸。那一纸公告温柔得近乎残酷:老链接仍能被解析,却不再接纳新的生命。



短链的简史,是一部域名经济学的微型史诗。2008 年的狂欢里,bit.ly 把「bit」与利比亚后缀「.ly」拼成一句俏皮的暗号;tinyurl.com 则固执地保留冗长本体,仿佛对「短」字提出反讽。Del.icio.us、flic.kr、twttr……每一次创意后缀都是一次精打细算的 hack,也是一场对记忆与品牌的双重下注。

太平洋此岸,Copy to China 的浪潮迅速拍岸。新浪微博的 sinaurl.com 很快瘦身成 t.cn,腾讯握有 url.cn,百度轻吟 dwz.cn。字符越短,地价越高,短链成了数字时代的门牌号码——aka.ms 指向微软神殿,youtu.be 必是视频河流,zhi.hu 则是知乎的问答长廊。

然而,短链的黄金时代被两股力量悄然侵蚀。其一是围墙花园的崛起:Twitter 先纵容第三方,再封杀 Twitpic、yFrog,最终祭出 t.co;微博则索性把图片、视频、长文一并揽入怀中。其二是终端体验的升级:iMessage 的预览卡片、微信的浮层窗口,让冗长 URL 不再面目可憎,短链的「节省字符」价值被釜底抽薪。

当谷歌把接力棒递给 Firebase 动态链接,短链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生。FDL 不再只是缩短,而是成为跨设备、跨系统的时空虫洞:同一枚链接,在桌面展开网页,在 iOS 唤出原生页面,在 Android 直通应用商店;若用户尚未安装 App,下载完成后仍可精准落回商品详情,购物路径一气呵成。

但再智能的跳转,也绕不开「中间人风险」。一旦服务停摆,数以亿计的短链将瞬间化作数字废墟。Goo.gl 承诺保留解析,可谷歌的墓园里早已埋葬 Reader、Wave、Inbox……用户能做的,唯有把信任押在「下一次不会是我」。

于是,短链的终极价值不再是「短」,而是「在」。在割裂的协议与 App 群岛之间,它像一座浮桥,让信息得以继续流动。

如果你也在寻找这样一座桥,不妨把书签栏留给 suo.run——「快缩短网址」。它足够轻,轻到毫秒级响应;也足够稳,稳到为每一次点击写下可回溯的脚印。输入长链,输出简洁;输入焦虑,输出安心。



时代呼啸向前,浮桥仍在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