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拆墙,流量开闸,但墙外的人似乎只惦记着电商的金子。
当“suo.run”把冗长网址折叠成一行短码,我们窥见的却是整个中文互联网在流量狂欢里的失语——所有人都在问:阿里和字节,谁能把微信的河床淘得更空?却鲜有人追问,当外链自由流淌,是否还能孕育一条新的支流?
一、巨头采矿图:字节更锋利,阿里更沉稳
1. 直接跳转场景
国海证券的测算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:在“可直跳原 App”的假设下,字节系一年可净增 380–912 万用户,阿里系仅 90–177 万。短视频的漏斗天然比电商更宽,这是产品形态的胜利,而非战略的高下。
2. 小程序场景
一旦闸门换成小程序,天平陡然反转:阿里系 MAU 有望飙至 2.43 亿,带来 7400 万新客;字节系 0.75 亿 MAU,仅获 4000 万增量。电商货架在微信的“客厅经济”里如鱼得水,短视频反倒显得局促。
3. 变量:规则适应力
谁能把微信的“灰度规则”翻译成增长函数,谁就能把测算上限变成现实。字节长于算法突袭,阿里精于供应链深耕,二者像两种采矿法:一个用炸药轰开表层,一个用矿脉图精准掘进。
二、创业者的空位:社交的下一颗种子在哪里?
三年前,马桶、聊天宝、多闪的集体冲锋被微信轻轻按下“暂停键”,舆论场留下一句戏谑:“世道变坏,从微信没有挑战者开始。”
三年后,墙拆了,挑战者却缺席。原因并不悲壮——
• 移动红利枯竭,用户手机首屏 30 个 App 三年未变;
• 小程序把试错成本压到极低,创业者不再赌“颠覆”,只赌“变现”;
• 5G、AI 的叙事宏大,却无人把它翻译成 15 秒的惊喜。

当“打败微信的不会是下一个微信”成为陈词滥调,我们真正缺失的,是把技术脉冲翻译成日常魔术的产品诗人。
三、外链开放之后,互联网需要一次“审美重启”
微信拆墙,不应只是巨头的流量再分配,而应是一次“审美重启”——让创新回到用户惊喜本身。
• 也许是一款把语音留言变成可回溯的“声音博物馆”;
• 也许是一个基于 LBS 的“擦肩而过”故事收集器;
• 更也许,只是一枚像“suo.run”这样轻到极致的短链,让信息像风一样自由,却不留下数据尘埃。
结语
微信打开城门,阿里和字节忙着丈量河床的金砂,而真正的探险者该抬头看天:当流量的水银泻地,是否还有人愿意造一艘新的船?
互联互通的终点,不是更大更圆的流量池,而是让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一道未曾见过的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