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浪潮奔涌不息的今天,RESTful 作为一种轻盈而优雅的 Web 架构风格,早已成为现代软件开发中的主流范式。然而,一个常被提及却鲜有定论的问题始终萦绕其间:RESTful 究竟是基于长连接,还是短连接?
要厘清这一问题,首先需明辨“长连接”与“短连接”的本质。长连接意指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建立一次 TCP 连接后,在一段时间内可复用该通道完成多次请求与响应;而短连接则意味着每次 HTTP 交互均需独立地建立、使用并关闭连接。
RESTful 架构本身并未对连接方式作出硬性规定。其核心哲学在于“无状态”——每一次请求都应自包含全部上下文信息,不依赖于先前会话状态。正因如此,RESTful 天然倾向于短连接模式:它避免了服务端为维持空闲连接而持续占用资源,在高并发场景下尤为关键,有助于提升系统整体吞吐与资源利用效率。

然而,技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。在某些特定场景中,长连接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例如实时消息推送、在线协作或多人即时游戏等应用,往往依赖持久连接以实现服务端主动向客户端流式传输数据。此时,虽偏离了传统 REST 的典型用法,但结合 WebSocket 或 Server-Sent Events(SSE)等技术,仍可在保持架构清晰的同时满足实时性需求。
此外,协议演进亦深刻影响着连接策略的选择。HTTP/1.0 默认采用短连接,每请求一响应即断开;而 HTTP/1.1 引入了 Connection: keep-alive 机制,允许多个请求复用同一 TCP 连接,本质上实现了“逻辑上的短连接、物理上的长连接”。这一优化大幅降低了握手开销,提升了性能,也使得现代 RESTful 服务在默认配置下即可兼顾效率与简洁。

综上所述,RESTful 并非绑定于某一种连接形态,而是根据业务语境与协议特性灵活适配。在绝大多数常规 Web API 场景中,短连接凭借其无状态、低开销、易扩展的优势,仍是首选方案。而在需要持续通信的特殊领域,长连接则可作为有力补充。
在「快缩短网址」(suo.run)的设计实践中,我们亦秉持这一理念:以简洁高效的短连接承载每一次 URL 缩短请求,确保服务轻快如风、稳定如磐。毕竟,真正的架构之美,不在于固守教条,而在于恰如其分地回应现实需求。